2025年3月28日,应医学研究院、教育部免疫与代谢前沿科学中心肖锐教授邀请,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张晓荣研究员在医学部8号楼1712会议室分享了题为“渐冻症的共性致病机制研究”的学术报告。

本次学术报告中,张晓荣研究员首先指出,虽然线粒体DNA(mtDNA)仅占细胞基因组的很小部分,但其突变可对高能量需求的组织(如肌肉和神经系统)产生重大影响。已有研究发现,约50%的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(sALS)患者存在mtDNA编码的CIV亚基突变,但这些突变是否直接导致该疾病尚不清楚。
ALS作为一种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,其核心特征是运动神经元的进行性退化和死亡。面对“为何众多功能各异的基因都与ALS关联”、“为何突变选择性地影响运动神经元”等科学难题,张晓荣团队另辟蹊径,以线粒体生物学作为切入切入点开展研究。团队前期工作发现,CIV是线粒体呼吸链中稳定性最差的复合体。当CIV功能缺陷时,会导致细胞能量供应不足并引发氧化应激。通过对ALS患者大脑运动皮层组织的深入分析,研究团队证实患者神经元中存在严重的CIV功能缺陷,且CIV表达水平较高的患者生存期更长,提示CIV亚基突变可能导致ALS。
为验证这一假设,张晓荣团队采用前沿的TALE介导线粒体基因组编辑技术,利用大鼠成功构建了神经元特异性CIV缺陷的动物模型。基于该模型,团队发现该模型动物表现出人类ALS患者典型的病理特征,包括下肢瘫痪、运动神经元(特别是α运动神经元)选择性丢失、神经肌肉接头(NMJ)退化和肌肉萎缩以及神经炎症反应及突触可塑性相关基因表达异常。这些发现不仅证实了CIV缺陷足以诱发ALS,更为发病机制研究和开发新型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动物模型。
张晓荣研究员的精彩报告引发了多位老师和学生踊跃提问,现场学术氛围浓厚,极大地拓展了同学们的研究视野。
张晓荣博士,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(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)血液与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;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。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,长期从事线粒体与细胞命运决定、蛋白质质量控制、线粒体异常与重大疾病的致病机制研究。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、Cell Research、Nature Neuroscience、Nature Structural & Molecular Biology、Science Bulletin等杂志。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项目、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等国家级科技项目。